
桔醬是北部客家人拿來沾豬肉片吃或者沖熱水喝來預防傷風感冒。片中客家媽媽守在老家努力製作桔醬跟福菜,然後每天辛苦搭著有好歌喉又風趣的新竹客運到楊梅鎮上販賣掙點錢。就這樣省吃儉用培養惟一的兒子帥哥--新仔長大還拿到學位找到外商公司的好工作。不但在台北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高科技產品--電腦,行動電話不離身。開口就是流利的英文,還有著被外籍主管外派紐西蘭掌管分公司的機會。......
細妹是個非常傳統的客家女性,就跟她親手做的桔醬以及福菜一樣不起眼,可是很實在。她為了不讓兒子的女友還有未來的親家嘲笑不知道一年會回來待幾天的老家破爛,用自己的力氣跟極少的存款幫兒子蓋一棟紐西蘭風的洋房。沒想到洋房落成了,兒子卻要到紐西蘭了。......
故事就是這樣,很平淡卻很有韻味的講著這家人的故事,一看下去就著迷了。等到回過神來才發覺眼睛已經佈滿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流的淚水。最後一幕尤其感人,讓我噗喫一聲整個眼淚飆出來。以後要是淚管堵塞就不用到眼科去通淚管了。只要在家打開電視看看人生劇展就可以。可能是自己也在國外生活著,才會對這樣的故事特別有感覺。
其實我外婆也有著一樣的故事。小時候我媽媽他們家10多個人擠在小小的二合院中。有一次我大舅舅的國中同學跟他回家玩,看到我媽媽老家很小,比不上他當醫生開醫院老爸的洋房舒服,就瞧不起我舅舅,以後就不跟他來往了。我舅舅很難過,跟我外婆說這件事,我外婆邊安慰他說這是價值觀偏差,我們沒有比別人差; 一方面省吃儉用,還學習如何投資。靠50年代國小老師微薄的薪水,由我當建築師的外公設計,在舊的二合院旁邊蓋了一棟很大很堅固的兩層樓洋房。她看著洋房落成,看著我舅舅大學畢業在藥廠有著好工作,我想這時候的心情應該跟片中的媽媽一樣很欣慰。我舅舅也很孝順,只要有空無論人在台北還是高雄,都會特地回家過夜,住著媽媽辛苦為他蓋的房子。雖然房子以現在的角度來看不算豪華,不過那份心意是再多錢也買不到的回憶。
我想人生就是這麼有趣,當小時候希望爸媽在家時,爸媽都為了生活在外面打拼。當長大了,爸媽希望小孩多回家時,小孩卻都為了工作夢想遠離家鄉了。
年底這部會出DVD,請大家到公視商城購買,多多支持我們的公視來拍出這樣有質感的節目。
這邊有導演版的幕後製作花絮 (內容有雷,請慎點)。
對了,差點忘了要跟大家推薦這片中的插曲跟片尾曲,是兩首很好聽的客家歌。
片中插曲:係人仔的夏天/小孩子樂團(蘇郁涵,張幼欣,張祐豪,王仲堃)
片尾曲:頭哪毛的色/蘇郁涵--95年台灣音樂原創大獎
收錄在逐夢之歌這張CD裡面。想聽聽看的人可以在KKBOX這個音樂寶庫找到完整的專輯。這張專輯有很多除了北京話之外的河洛語,客語,原住民語來創作的歌謠,聽聽看,很特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